在科技飞速迭代的当下,北京的机器人产业正借助 AI 与具身智能的东风,实现跨越式发展。从竞技赛场到产业园区,从科研院所到创新企业,AI 赋能的具身智能机器人正成为北京科技创新的一张崭新名片,为产业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赛场之上:AI 决策与具身行动的完美融合​
8 月 17 日,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成为全球目光焦点。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自主研发的具身天工 Ultra 大放异彩,不仅在 100 米赛跑中以 21.50 秒的成绩勇夺冠军,成为人形机器人史上首个百米 “飞人”,还在 1500 米比赛中斩获亚军,400 米赛事中包揽第二至第四名。​
具身天工 Ultra 的卓越表现,背后是 AI 与具身智能技术的深度协同。它依靠先进的视觉感知系统,能在 0.1 秒内快速识别赛场环境,包括跑道边界、弯道曲率、周边对手位置等信息;基于 AI 算法的运动规划与智能决策系统,可实时根据赛况调整奔跑策略 —— 直道全力冲刺时,优化关节扭矩输出,确保速度最大化;大曲率弯道则灵活调节步伐与重心,维持平衡与速度。全程无需人工干预,真正实现了从感知到决策再到精准行动的闭环控制,将机器人的自主运动能力提升至新高度。​
在足球项目中,清华大学火神队与中国农业大学山海队依托加速进化 Booster T1 平台,同样展现出 AI 驱动下的多机协同优势。AI 底层技术赋予机器人自主感知赛场态势的能力,能精准判断足球位置、队友与对手站位;动态决策算法则根据场上局势,实时规划传球、射门、防守等动作;多机协同算法确保各机器人之间配合默契,实现高效进攻与严密防守。赛场上,机器人 “运动员” 们流畅的配合、快速的反应,充分彰显了 AI + 具身智能在复杂竞技场景中的应用潜力。​
产业赋能:解锁多场景应用新可能​
走出赛场,AI + 具身智能机器人已深入北京各产业领域,掀起一场智能化变革浪潮。在制造业,北京的机器人企业正利用 AI 视觉识别与具身操作技术,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例如,某电子制造企业引入搭载 AI 算法的机械臂,通过视觉传感器精准识别微小电子元件,配合高精度的机械操作,实现电路板贴片环节的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生产效率提升 30%,次品率降低至 1% 以内。​
物流仓储领域,具身智能机器人同样大显身手。北京银河通用机器人有限公司的机器人,借助具身大模型,可理解人类指令,在复杂仓库环境中自主导航,完成货物分拣、搬运任务。无论是袋装、瓶装,还是易碎、异形商品,机器人都能精准抓取,从接收指令到完成取货仅需 40 秒左右,大幅提升仓储物流作业效率。​
医疗健康领域,北京的科研团队正研发基于 AI + 具身智能的康复机器人。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患者的运动数据,AI 算法分析患者康复状况并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机器人辅助患者进行肢体训练,助力康复进程,为患者带来更精准、高效的康复治疗体验。​
创新生态:政产学研用协同共进​
北京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完善创新生态的支撑。政策层面,自 2019 年起,北京市连续出台两轮三年行动计划,将机器人产业作为战略性先导产业,全力建设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应用示范高地和高端产业集聚区。2023 年,《促进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发布,设立 100 亿元产业基金,对核心技术攻关给予最高 3000 万元支持,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科研资源方面,北京集聚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顶尖科研机构,在机器人操作系统、多模态大模型等领域成果斐然。例如,清华大学在具身智能机器人的控制算法、感知技术方面取得多项突破;北京大学在机器人视觉识别与智能决策算法研究上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高校与科研机构源源不断的科研成果,为产业创新提供了坚实技术基础。​
企业作为创新主体,也在积极探索 AI + 具身智能的应用落地。北京已培育机器人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 57 家,获批手术机器人注册证 33 个,集聚人形机器人整机单位 30 家,均居全国首位。像松延动力、星动纪元等明星企业,不断推出创新性产品,引领行业发展潮流。​
此外,北京还积极打造各类应用和展示平台,中关村论坛、科幻大会、机器人马拉松、世界机器人运动会等活动相继举办,为机器人技术落地和产业推广创造了丰富机会,促进了政产学研用各方资源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
AI + 具身智能正成为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从竞技赛场到产业一线,从政策扶持到科研创新,多维度的协同推进,让北京机器人产业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加速奔跑,迈向更加辉煌的未来。随着技术的持续突破与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北京有望成为全球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的领航者,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社会生活品质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