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人形机器人下半场:150台同台竞技,商业化元年终启幕

“机器人的数量会跟手机一样多,单价接近汽车”,智平方CEO郭彦东在WAIC现场抛出的判断,揭示了资本狂热背后的商业逻辑。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现场,超过150台人形机器人同台亮相。从去年的“十八金刚”静态招手,到如今的舞蹈格斗、流水线协作、调酒服务,机器人们正从“炫技”转向真干活。星动纪元CEO陈建宇直言:“最迟明年内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化”。

技术降本,量产提速

成本高压线正被快速击穿。得益于核心零部件国产化与算法优化,高端机型价格已从百万级压缩至50万元以内,消费级产品更下探至惊人低位:

宇树R1售价仅3.99万元,开启家用机器人“万元时代”

星动Q5迎宾导览机器人斩获数十台订单,单价40-50万元

行星滚柱丝杠等核心部件国产化率达92%,成本较进口降低45%

技术架构也迎来质变。“大脑+小脑”控制模式成为标配,结合VLA(视觉-语言-动作)模型,抗干扰能力显著提升。北京人形创新中心的多智能体协同系统“慧思开物” 实现四台机器人异步协作,从电控操作到封装搬运全流程自主调度。

工业先行,服务场景破局

工业领域成为商业化急先锋。明确的投资回报率推动机器人涌入工厂:

57. 人形机器人_2025人形机器人商业化_人形机器人成本下降

智元机器人签约正大集团,切入物流、农业、零售场景

智平方斩获500台订单,落地东风柳汽、晶能微电子等生产线

特斯拉Optimus 2026年量产目标5万台,单价压至2万美元内

服务场景则展现“人机协同”新范式。擎朗智能XMAN-F1 在WAIC现场调制饮料后,由配送机器人T10接力送餐,形成服务闭环。傅利叶智能具身智能康复港”整合30款机器人,覆盖300家医疗机构,通过GRx系列人形机器人实现远程康复训练。

挑战犹存,中国定义标准

狂欢之下暗礁仍在:

数据成本高达自动驾驶10倍,六维力传感器占整机成本15%

Sim2Real(仿真到现实)泛化能力不足,长任务容错率待提升

多数企业深陷亏损,自我造血能力成生死线

中国力量正争夺话语权。政策端持续加码,京沪设立千亿级产业基金,中国牵头制定全球首部《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断言:“全球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中国企业有机会定义新标准”。

陈建宇预判的家庭机器人“3到5年进展期”正在倒计时。当宇树R1以3.99万元杀入消费市场,当北京人形的四机协作系统在工厂落地,具身智能的飞轮已不可阻挡。

下一个爆点,或在8月8日的世界机器人大会——天工机器人全新升级版将展示自主导航与全身控制技术。下半场哨声已响,商业化终局之战正式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