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新疆阿勒泰地区的哈萨克族大叔哈力木拉提突然肚子疼得直不起腰,当地医生检查后说是急性阑尾炎,得赶紧做手术。可当时县医院的外科主任正在外地进修, nearest 能做这种手术的医生在 800 多公里外的乌鲁木齐,一来一回耽误时间不说,大叔的病情也等不起。​
谁都没想到,最后是北京协和医院的张医生 “动手” 解决了问题。张医生当时正在北京的手术室里,面前摆着几个显示屏和操作杆,而千里之外的阿勒泰医院手术室里,一台带着 4 只机械臂的机器人正 “举着” 手术刀,对准哈力木拉提的肚子。​
我那在医院信息科工作的同学老王,后来给我讲了这事的来龙去脉。他说当时张医生戴着 3D 眼镜,屏幕上能清楚看到大叔腹腔里的情况,比亲自站在手术台边看得还清楚。“你猜怎么着?张医生手里的操作杆轻轻动一下,新疆那边的机械臂就跟着动,切、缝、止血,动作比人手还稳当。” 老王比划着说,“最神的是,整个手术下来,信号延迟居然不到 0.1 秒,跟医生在现场做手术没啥两样。”​
这事儿放在前几年想都不敢想。要知道,远程手术最怕的就是 “延迟”。就像咱们视频通话时,对方说句话得等半秒才能听到,要是做手术时机械臂慢半拍,后果可就严重了。但现在有了 5G 和 AI 帮忙,这难题就这么被攻克了。​
老王给我举了个例子,去年有台跨城阑尾炎手术,北京医生操控机械臂刚要下刀,突然喊停 —— 原来新疆手术室的无影灯角度没调好,手术部位有点暗。按说这时候得让当地护士调整半天,可当时 AI 直接就把机械臂上的补光灯亮度调亮了,还自动优化了摄像头的焦距。医生瞅着屏幕说 “再亮一点点”,AI 又微调了一下,比人反应还快。​
现在不少地方都在试这种远程手术。今年 3 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医生就通过 5G 操控机器人,给 300 公里外的眉山患者做了胆囊切除手术。听说那台机器人的 “手腕” 比人的手腕还灵活,能转 360 度,缝合伤口时比人手缝得还整齐。术后患者家属给医生发视频,说 “真不敢相信医生没到场,手术做得这么好”。​
不过要说完全没麻烦也不现实。有次上海的医生给云南山区的患者做疝气手术,突然遇上一阵狂风,基站信号晃了一下,机械臂顿了半秒。虽然 AI 立刻切换到了备用信号,医生也及时停手,但后来复盘时,整个团队还是紧张出了一身汗。“就像开车时突然踩了脚急刹,虽然没出事,但吓一跳是免不了的。” 参与那次手术的麻醉师李姐跟我说。​
还有价格问题也挺让人头疼。一台远程手术机器人便宜的几百万,贵的得上千万,加上 5G 专线的费用,不是所有医院都用得起。我老家县城的医生就跟我吐槽:“知道这技术好,可咱这小地方真买不起,只能看着人家大城市用。”​
但不管怎么说,这技术是真在进步。老王说,他们医院最近在测试新的 AI 算法,就算信号偶尔断一下,机器人也能凭着 “记忆” 完成下一个动作,等信号恢复了再接着来。“就像老司机开车,就算眼睛眨一下,手也知道该怎么握方向盘。” 他这话听得我直点头。​
前几天哈力木拉提大叔给张医生发了段视频,视频里他正骑着马在草原上跑呢。张医生笑着跟同事说:“隔着几千公里做手术时,真没想到他恢复得这么快。” 或许再过几年,不管是在雪山脚下还是沙漠边缘,只要有台手术机器人,大城市的好医生就能 “随时到场”,这对咱们普通人来说,可真是件天大的好事。